葛拉威爾善於顛覆尋常思維,他的文筆優美,文字像小說般引人入勝。在他十分暢銷的《引爆趨勢》(The Tipping Point)一書中,他告訴我們,為什麼有的新觀念和新產品可以引領時尚。在《決斷兩秒間》(Blink)一書中,他告訴人們,根據直覺作決定往往勝過深 思熟慮。最近,他又推出新書《異數: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?》(Outliers: The Story of Success),探討傑出的成功人士為何與眾不同。為什麼披頭四會成為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團?哪一點讓比爾·蓋茲如此卓爾不群?
葛拉威爾說:「我對那些特別傑出或特別怪異的人士一直很好奇,這本書寫的就是這些奇人,他們的成就超乎想像。」
成功的關鍵是什麼?天分,沒錯。時機和機會也至關重要。還有,努力和毅力也必不可少,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,毫不稀奇。「最讓我驚訝的是,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真的很尋常。」
葛拉威爾十分清楚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。他在加拿大埃爾邁拉鄉間長大,這個地方的楓糖漿節遠近馳名。他的父親是土木工程教授。葛拉威爾要求父親每天早上開車送他到三十公里外的地方學游泳,遭到拒絕後,轉而練習跑步,高中時奪得長跑冠軍的榮銜。
「有時,限制反而可能為成功創造條件,沒辦法游泳,我只好跑步。跑步讓我學會了當作家所必須具備的毅力。」 他說。
問:你在書中說,天分和智商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重要。那麼,若想成功,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
問:一個孩子如何才能成為未來的比爾·蓋茲或老虎伍茲?
答:比爾·蓋茲和老虎伍茲的父母有個共同點,就是允許孩子專心從事使他們快樂,而且也特別擅長的事情。這兩個人也都從小就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, 從事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一件事情。再強調一次,他們不只花了一點點時間,而是大量時間。就他們兩人而言,就莫扎特而言,就許多我稱為「奇人」的成功人士而 言,這個神奇的數字似乎是一萬小時以上。
問:是否到了某一年紀,再想成功就不太可能?
答:大導演希區考克(Hitchcock,又譯希治閣)直到五十多歲才拍出傑作。印象派畫家塞尚(Cezanne) 直到五十六歲才第一次舉辦個人畫展。大詩人佛羅斯特 (Robert Frost) 、華萊士.史蒂文斯 (Wallace Stevens)和許多其他人都是到了晚年才寫出佳作。有時候,也有人是年紀大了才得到認可,這也很常見。個人的才能不會自動轉化為成功,成功還受到更廣 泛的環境、社會、歷史、文化等因素的制約。
問:請談談你自己的成功經驗。
答:成功是優勢不斷累積的結果。就我而言,若要了解我,先得了解我的家族,要追溯到十八世紀的牙買加。我是非洲黑奴與白人農場主的後裔。幸運的 是,在牙買加,黑白混血的後代可以獲得自由,這一點與美國南方不同。所以,儘管我的曾祖母是奴隸,但她的兒子卻可以當牧師。這一點給我們家族帶來了相當特 殊的優勢,這種優勢世代累積,所以我的外婆才有可能成為頗有成就的專業人士,而這又影響到我的母親。我很幸運地繼承了家族的優勢。為了寫這本書,我做了一 點研究,才知道我自己的家史。在寫這本書之前,我對家史一無所知。知道家史之後,我深感自己渺小。
問:你覺得有所謂一夜成名的事嗎?
答: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情。這也正是我擔心《美國偶像》(American Idol)這類電視節目的原因。這類節目讓人錯誤地相信,真的會有那神奇的一刻,你會被人「發現」,一夜成名。這可能是電視的運作方式,但絕非現實世界的 運作方式。在任何一個行業中,若想取得成功,都需要大量的專注、熱情、動力、天分,此外還需要其他種種因素的配合,而這些因素在電視上都看不到的。成功不 是走大運,絕不僅僅意味著被命運垂青。正因為如此,《美國偶像》節目中的優勝者最終鮮少能走上真正的成功之路,大部分都只是曇花一現,然後就消失了。我們 應該好好想一想其中的道理。
葛拉威爾:走向成功的五個步驟
1﹒在工作中發現生活的意義和靈感。
2﹒努力工作。
3﹒發現努力與回報的密切關聯。
4﹒主動去做複雜的工作,以免因重複勞動而感到無聊。
5﹒獨立自主,盡可能做自己命運的主宰。
成功和你想的 不一樣!
美國最具影響力暢銷作家葛拉威爾,繼《引爆趨勢》、《決斷2秒間》,
再創話題旋風,本書甫上市即攻占全美最重要媒體書榜第一名!
成功和你想的不一樣!
天賦、家世、學歷、努力還不夠,之所以超群成為「異數」,還牽涉周遭的人和環境。
能不能成為運動明星,要看你幾月出生;數學好不好,要看祖先是不是種稻。
作者引用大量統計科學辯證,大開我們的視野,重新發現「出身」的意義:
誰能成功,多少人能成功,要看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。
想想看,他們的成功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?
.加拿大曲棍球代表隊的明星隊伍,40%的球員都是在1月到3月間出生。
.披頭四成名前,從1960年到62年,共去了5趟德國漢堡,在一家脫衣舞夜總會,連續開唱270個晚上的搖滾流水席。
.1968年,比爾?蓋茲13歲,他是當時全世界唯一能夠無限使用最先進電腦分時系統的孩子,此後,他連寫了7年的電腦程式。
.紐約最頂尖的律師,他們有幾個共同點:早期歐洲移民後代、生於1930年代的猶太人、父母都是成衣工廠的工人。
.根據國際測驗的比較研究,日韓港星與台灣學生的數學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,亞洲人天生具有數學優勢,他們的祖先都種稻。
你從未真正看清楚屬於你的成功!
葛拉威爾說:
不是最聰明的人就可以成功,正確的決定或努力不懈,也不能保證;
要成功,除了必須有把握「機會」的智慧、善用特有的「文化」遺澤;
必要時,還得脫離部分的身分,擺脫傳統的束縛。
作者簡介
麥爾坎.葛拉威爾(Malcolm Gladwell)
1963年生於英國,在加拿大成長,1984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學系,1987年至1996年間擔任《華盛頓郵報》記者,橫跨商業、科技領域報導, 後來升任紐約市分社主任。現任《紐約客》雜誌撰述委員。葛拉威爾善於分析生活中一些難以表述,卻無所不在的現象。他曾於1999年以波沛爾(Ron Popeil)的人物特寫,贏得「美國國家雜誌獎」最高榮譽;並於2005年登上《時代》雜誌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。
2000 年首部著作《引爆趨勢》(Tipping Point),試圖解讀外在世界的變化,一出版隨即登上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榜第一名,獲得美國《商業週刊》、《財星》雜誌等極度好評,「Tipping Point」一詞,更成為商業界一再傳頌和強調的觀念。2005年著作《決斷2秒間》(Blink),轉而分析內在世界的運作,同樣高踞書榜第一名,再度 引起廣大回響。
導 讀 一命二運三風水,四積陰德五讀書 朱學恆
推薦序 在對的時間、來到對的地方 洪蘭
推薦序 從歷史數字看明天的天空 劉威麟
前 言 羅塞多之謎
一個人會變得如何?受到周遭的人很大影響?
第1章 好上加好的馬太效應
靠自己本事??生日密碼?巨大效應」?
成功是優勢的累積?
第2章 一萬個小時的努力
莫札特磨了十年工?喬伊在電腦鍵盤上睡著了?
披頭四一千兩百場現場演出?蓋茲連續寫了七年電腦程式?
時勢造英雄?一九七五年一月?
第3章 天才的迷思I
無與倫比的頭腦?致力研究天才?智商就像藍球選手的身高?
名校不是成就的保證?還需要豐富的心靈?
第4章 天才的迷思II
藍根忘了申請獎學金被迫輟學?歐本海默想毒死導師留校察看?
差就差在「實用智能」?中產階級的孩子不畏權威?
階級的文化優勢?出身貧窮的天才庸碌一生
第5章 猶太律師的啟示
機運之子?機運之一:猶太移民?機運之二:生於人口低谷期?
機運之三:成衣工人之子?
第6章 以血還血
逞強鬥狠的放牧生活?以家為國的草莽文化?
可殺不可辱的南方性格?十九世紀哈倫人的影子?
第7章 空中危機
頻頻墜機是意外災害??致命的七個連續錯誤? 低空繞行八十分鐘?
迫降時駕駛艙應話語不斷?所有飛機降落前都說:快沒油了!?
這不是講客套的時間?機長駕駛空難機率反而大?
從國籍了解行為差異?機長太累了?
問題在心口難開?換掉韓語,大家一起說英語?
第8章 稻米文化與數學能力
亞洲人數字命名系統很聰明?稻農要多付出十到二十倍努力?
貧困中長出種稻智慧?小護士的代數課?學好數學的祕訣?
第9章 知識力學校
學太多有礙身心健康??學習的問題在暑假?慢慢來學得更好?
瑪莉塔一天的生活?掌握命運的機會之門?
後 記 從牙買加到加拿大
遠離牙買加?混血人種脫離奴隸階級?
你我都是歷史、文化遺澤的產物?
推薦文
在對的時間、來到對的地方 洪蘭
終於又看到了一本好書。
本書一開頭,引用了一個醫學上的有名實驗:美國賓州費城附近有三個小城,它們一切條件都很相似,連醫療條件都相似,因為三城只有一所醫院,但是其中一個 小城的心臟病死亡率偏低,五十五歲以上的,沒人得心臟病,六十五歲以上的心臟病死亡率只有別人的一半。醫生非常不能理解,驚動了心理學家、營養學家、社會 學家,統統加入研究,最後發現答案不在飲食(他們都偏好義大利香腸和火腿,餐餐吃)、也不在運動(他們很少運動,從不晨跑),答案在社會關懷。這小城的市 民,全是義大利南部的移民,牽親帶戚,守望相助。這個研究在我做學生時就知道的,但是,作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,開啟了這本書的序幕。的確,一件事只要 偏離常態,背後一定有原因,作者追究原因,從不同角度去探索的態度是我很喜歡的,難怪這本書拿起來看就放不下了。
看過他的《決斷2秒 間》(Blink)的讀者,會對他的寫作方式很熟悉,他是「畫龍點睛」式的,如在本書中,他先花很大篇幅講加拿大冰上曲棍球的球員出生年月日,使你誤以為 他要歸因到星座、算命;但是,他筆鋒一轉,真正的原因竟然是人為的武斷。加拿大曲棍球年齡的分級界線,是只要在那一年一月一日到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出生的 孩子,都屬於同一個年齡組別,所以在年頭出生的人,就占了優勢。體型愈大愈能得到上場的機會,練習的機會愈多,就愈會得到好的教練的指導。他們一開始時, 只是比同一組的人稍微大一點,但是這小小的差異,就使他得到更好的機會,差距愈拉愈大,最後他就遙遙領先了。這就是心理學上的「馬太效應」。聖經新約的馬 太福音說:「凡是有的,還要加給他,使他有餘;凡是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,也要奪過來。」愈成功的人,愈會得到更多的機會,使他變得更成功;成績愈好的學 生,愈會得到老師的關注,老師的關注就會使他在課業成績上更好。
台灣父母常有要孩子早一年入學的迷思,如果孩子不幸生在九月二日,那麼 父母就想方設法,先把戶籍遷到鄉下,等到開學後,再以轉學生的身分,轉回城裡來就學。其實身心成長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叫「成熟」,時機成熟、水到渠成。孩 子還沒有準備好,硬是讓他早一年上學,他是班上最矮小的,每天被人欺負,又何苦呢?最近,加州大學有個研究發現,學童出生月份與數學和科學測驗成績有相 關,他們從「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」(TIMSS)的資料中發現,四年級生年齡大的比年齡小的,成績高出了四%至一二%。人們隨意設下的入學年 齡分界,竟然有如此大的影響,真是令人驚訝。
書中舉了披頭四、比爾.喬伊、比爾.蓋茲的例子,來說明成功除了天分、努力,還要在對的時 間、來到對的地方;如果生不逢時,生得太早或太晚,縱然有好的條件,也不見得會成功。歷史上這種例子太多了,使人懷疑生涯是可以規畫的嗎?機會的來臨誰也 說不準,而且是一縱即逝,完全不知還有沒有下一次,因此看到機會應該要把握,哪怕它跟你原來規畫的不同。我父親常說:「如果做與不做,都是五○%的成功機 率時,你要做,因為一動就改變了機率,就有贏的機會。」中國人傾向保守,當評估成敗是一半一半時,通常是選擇不動,等待下一次機會,但是我們不知道下一次 機會什麼時候降臨,人生若不把握機會,會像等待果陀一樣,蹉跎掉此生。
披頭四未成名前,去德國的漢堡演唱,從黃昏唱到深夜,酬勞不高, 而且夜總會音響效果不好,但是這給了他們練習的機會,當每夜都連唱八小時時,他們唱歌的範圍擴大了、經驗豐富了、信心加強了,最後成功了。人要給自己彈 性,不要太執著於原來的規畫,最近報上登有人高考考了二十九次才考上,我很替他嘆息,其實人生的路很多,不值得去考二十九次,因為即使考上,人生也過去一 半了。
人無法預見未來,先準備好自己,隨緣發展,命運通常會帶你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境界。書最後作者母親的故事很好看,值得我們好好省思,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。
(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)
導讀
一命二運三風水,四積陰德五讀書 朱學恆
人類文明進化的目的,就是在與統計學之必然對抗。
而葛拉威爾在《異數》一書中的目的,就是為了要用學術理論爬梳出這些必然性。
人類的社會中,有許多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,其實可以用數學統計數據證明。我過去三年在全台灣的高中和大學演講,面對超過十萬名不同背景的年輕人,也經 常和其他的演講者切磋請教。我們遭遇到的一個共同困擾是,愈是偏遠、愈是弱勢的學校和學生,似乎愈沒有辦法專心地聆聽演講,所以許多演講者會覺得印象很 糟,就更不願意去當地,於是他們能夠請到的演講者也就愈來愈差……
然而,這種對他們的固有印象是真的嗎?
我實際去請 教那些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結果,發現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:這些偏遠弱勢的學生,很多下課之後必須要幫家裡做生意,當城市學生在上網玩線上遊戲的時候,他 們必須要幫忙顧店、看攤子。當他們的同輩在看Keroro軍曹的卡通呵呵笑的時候,他們必須在果園裡面跟害蟲作戰。
所以,當你用Keroro軍曹說明創意的時候,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。當你用網路的新趨勢解釋風潮時,這不在他們的經驗範圍中。
但這問題並非是不能解決的,以我的經驗來說,只要演講者願意多做一些鋪陳,說明背後的脈絡,他們同樣還是可以聽得懂這類內容,演講者也會獲得同樣多的回應。關鍵不在於,他們給不給自己機會;關鍵在於,社會和其所搭配的教育體系,給不給他們機會。
在《異數》書中,舉了兩個很有趣的對比例子,一個是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,一個是在益智節目中所向披靡的失意天才藍根。前者在劍橋攻讀研究所的時候,差點 下毒殺了導師,後者因為媽媽不知道可以申請助學貸款,而面臨繳不起學費的困境。但前者最後經過協商,校方決定包容歐本海默,暫時讓他休學。而藍根則是走投 無路,最後只能休學跑去當建築工人。
二○○八年,台灣也有一則值得注意的新聞:負責國中基測命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,分析過去五年間全體 參加國中基測三十萬名考生的背景,結果證實,家庭收入、城鄉差距和基測成績高低息息相關。不同社經地位考生,成績差異可達四五?八二分到五四?二九分;而 且各縣市之間也有所不同,都市化程度高如台北市的學生,和都市化程度低如彰化田尾、嘉義新港的學生,成績差異可達三六?二八到三九?八八分(基測滿分三百 分)。
而在《異數》中,也很清楚地提到,所謂的社經地位差距,不只是呈現在成績上,而是呈現在跟社會的互動上。歐本海默是富商和藝術家 之子,他知道如何據理力爭;藍根則是住在貧民窟中,成天必須和酗酒的繼父打交道,對他來說,和權威打交道最好的方式就是躲避。兩者的出身環境和所產生的社 會智能(Social Intelligence),造就了他們日後的命運。
除此之外,我們的入學體系和選才制度,也因為統計學的關 係,不知不覺地對每個人的命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。加拿大曲棍球聯盟的年齡分級,開始自一月一日,所以出生在一年中前三個月的優秀選手特別多(因為即使在同 一年出生,這三個月誕生的選手,入選時年紀就是比較大,發育比較成熟)。而美國的棒球聯盟年紀分野在七月三十一日,所以大聯盟的選手在八月誕生的,就遠比 其他時間的選手要多。也因此,熱心的父母親注意到了,提早讓孩子入學,以統計學來說,這恐怕不是件好事。
因為,「馬太效應」在教育環境中表現得更為明顯,語出馬太福音:「因為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,叫他有餘。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,也要奪過來。」那些在學校表現愈好的成熟孩子,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;而年紀比較小的提前入學者,往往只會獲得更多的挫折感和壓力。
當然,《異數》這本書中,還有許多不同的討論議題,包括從歷史大勢來看成功人士誕生的契機、成功的卓越人士(像是披頭四)也需要一萬小時的投入與磨練等。
葛拉威爾的書,只是指出了這些趨勢,對於一個認真的讀者而言,其實真正的關鍵,反而在於這篇導讀的第一句話:「人類文明進化的目的,就是在與統計學之必然對抗。」然後呢?
如果以統計學的角度來看,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是屬必然。從家庭的角度,我們要怎麼樣提供這種必然的環境?是應該強迫子女更集中、更專精地投入?還是讓他 有更大的彈性,可以與威權不卑不亢地溝通?從學校教育的角度,我們要怎麼樣避免馬太效應的發生,不讓富者愈富,貧者愈貧?又或者是說,原先教育是社會階級 翻轉和命運改變的原動力,但當本書證明,教育反而陷入偏袒成功基因的窠臼時,我們的社會體系應該如何回應?
甚至,更巨觀地來看,面臨目前經濟大衰退的現況,接續誕生的新生代,是不是會面對競爭更少、資源更集中的環境,進而更有機會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?而以整體國家或是民族的角度,我們是不是可以為這些未來的希望族群,鋪設康莊大道,為他們的發展做好準備?
《異數》只是這一連串疑問的開端,並不是解答。要怎麼面對《異數》提出的大哉問,才是真正值得關切的下一步。
(本文作者為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)